|
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新闻 > 真实的三国大侦探,比狄仁杰靠谱多了! |
|
|
真实的三国大侦探,比狄仁杰靠谱多了! |
|
从侦探、推理、悬疑的角度来看,徐克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是一部失败之作。影片中几乎没有设置什么像样的谜题,更没有《通天帝国》那样逐步破解谜题的推理过程,全靠荒诞离奇的耍魔术、变戏法吸引观众眼球。尤其可笑的是,编剧都没搞清楚唐朝的大理寺是干什么的,愣把一个堂堂最高法院整成了基层公安派出所的既视感。
比起徐克的狄仁杰,三国时期的大侦探可要靠谱多了。
荀攸年方十三岁时,祖父广陵太守荀昙去世,故吏张权主动请求为荀昙守墓。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重视主仆关系,故吏为长官守墓,本是十分常见的事情。但荀攸通过观察张权的神色,从貌似正常中发现了不正常,认为张权此举可能有诈,并告诉了叔父荀衢,荀衢派人审问张权,果然查出张权是个亡命的杀人犯。汉代礼制繁复,守墓即意味着专心陪在坟墓周边,断绝与世人的来往,守丧期三年,相当于隐居。张权本打算通过帮荀昙守墓,隐藏行踪,以逃避官府追查和仇家报复,但没想到被三国小柯南荀攸一眼识破。荀攸此时年仅十三岁,已有如此的观察和判断能力,真是可怕的天才。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县人,曹魏著名的能吏。胡质曾在曹操的丞相府中任东曹议令史,曹丕即位后,胡质任东莞太守(此东莞乃徐州东莞郡,今山东沂水县一带,非广东东莞市)时,有一名叫卢显的读书人被人杀死,胡质经过调查,发现死者生前没有什么仇人,家里只有一位年轻漂亮的妻子。胡质立即判明了调查的方向,他把卢显家周边街坊邻居的青年人都集中起来一一排查,发现有一名叫李若的书吏神色异常,就深入追问,李若终于扛不住,如实交代了自己杀害卢显的犯罪事实。
一般而言,杀人都会存在比较明确的犯罪动机,特别是精心策划的蓄意谋杀,背后的动机尤为显著而深刻,而且杀人的凶手大多与死者是熟识的,萍水相逢、无缘无故就杀人的情形毕竟只是极少数。在杀人的动机中,因财、因情、因仇是三种最主要的类型,实践中80%以上的杀人案不外乎这三种犯罪动机类型,在社会利益关系相对简单的古代,那就更加不用说了。所以侦查杀人案件,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线索,一般都会从这三种动机着手,通过排除法逐步缩小侦查范围,最后锁定重点犯罪嫌疑人。
老司机胡质对这些知识当然是了如指掌,他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其实很简单:被害人卢显是个骨灰级宅男,平时连吃饭都是叫美团送的外卖,连认识的人都没几个,更不要说什么仇人,家里最值钱的就是一台二手的联想牌笔记本电脑,小偷撬门进来都嫌弃。所以报仇杀人、图财杀人对卢显来说都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剩下的情杀是否有可能呢?这时,胡质看到了一位蛇精脸大眼睛的二次元美少女,一问这竟然是卢显的妻子,顿时,胡质陷入沉思,仿佛明白了什么。
唯一让胡质不明白的是,这个穷得叮当响的死肥宅怎么会有这么一位整着网红脸的老婆?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了:“切!有什么奇怪的?这可是东莞啊!”
在确定了因情杀人的侦查方向之后,胡质判断凶手一定是卢显的邻居。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联络也不便利,具备偷情条件的通常只有隔壁老王。于是胡质把卢显家的隔壁老王都召集起来开会,一个一个地审问。果然,有个叫李若的老王,哦不,书吏,也不知是县里的书吏还是郡里的书吏,大概平时都没和太守那么大的领导说过话,在被审问的时候慌慌张张,前言不搭后语的,胡质感觉这人嫌疑很大,对李若进行了外交部发言人般的强烈谴责,李若立马懵逼、吓尿、惊呼:“厉害了!我的锅!”老老实实地交代了自己杀人的事实。
其实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胡质的做法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他排查的范围很小,仅限于“比居少年”,也就是隔壁邻居的年轻人,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或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社会交往比较活跃的地区则很可能徒劳而无功;二是他没有注意查明卢显的妻子和李若是否是共犯,可能遗漏犯罪嫌疑人。放到现代,胡质如果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李若,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是要被退回补充侦查的。尽管如此,在三国时代,胡质仍不失为一代神探,至少比《四大天王》里的狄仁杰靠谱些。
胡质破案,除了靠经验也靠观言察色,看来“五听”司法技术在古代很受欢迎。胡质不光是断案如神,而且还调解过张辽和护军武周的矛盾,还率军逼退朱然的大军解救樊城之围。他的这些功绩,都和他善于观察形势并作出抉择判断,有很大关系。
吴废帝孙亮,在西苑游玩吃杨梅,很小资地想要用蜂蜜来泡一下,就叫小宦官去仓库取些蜂蜜。宦官奸猾狡狯,以害人为能,自秦汉至清末,莫不如此。这个小宦官和守仓库的藏吏有仇怨,便趁此机会陷害藏吏,把一颗老鼠屎丢入蜂蜜中,然后报告孙亮说藏吏玩忽职守。
孙亮叫藏吏把蜜瓶拿来看,上下都很严实,除非把盖子打开,否则老鼠屎根本不可能进去。他心念一闪,突然问藏吏:“小宦官是不是曾经有求于你?”藏吏道:“他曾经问我要宫廷用的席子,我没给他。”孙亮笑道:“那肯定就是小宦官捣的鬼了!”小宦官不服,坚持说是藏吏的错。孙亮也不审问,让人用一把薄如纸、白如霜的小刀,轻轻切开老鼠屎,发现里面是干的。孙亮对小宦官说:“你看!如果老鼠屎在蜂蜜里泡了很久,应该内外都浸湿了,但现在外湿内干,说明刚放进去不久。那不就是你因为求宫席不得而借机陷害他人吗?”小宦官无话可说,认罪伏法。
孙亮破案用的是逻辑推理方法,包括两个逻辑:一是从蜜瓶的包装严实,推理老鼠屎不是自然进入,而是人为放进去的,进而推断藏吏是被人陷害;二是从老鼠屎外湿内干的性状,推理老鼠屎刚刚放进去不久,而藏吏守着整个仓库,不可能经常摆弄这个蜜瓶,进而推断放老鼠屎进去的只能是刚刚接触蜜瓶不久的小宦官。
其实细究起来,孙亮的逻辑也不是十分的严密:第一,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已经指出,老鼠屎也有新旧之分,本案中的小宦官临时找到的大概是一颗陈年的老鼠屎,所以里面是干的,如果是一颗刚刚排出不久的老鼠屎,里面也可能是湿的。万一小宦官丢进来的竟是一颗圣斗士“新屎”,孙亮切开一看,里外都是湿的,恐怕就要傻眼了。如果是在现代,“新屎”内湿和外湿的水分性质不同,可以轻易检验出来,但在三国时期就不一定了。第二,就算可以推理出老鼠屎是刚刚放进去不久,逻辑上也还不能排除是藏吏放进去的可能性,孙亮其实是综合考虑了整个案件的各方面情况,例如小宦官和藏吏平时的为人表现、是否存在犯罪动机、仓库的管理制度等等,综合判断小宦官作案的可能性更大。
孙亮虽然政治能力不太行,但思维很活跃、很清晰,他破案的水平已超越“观言察色”这一传统司法方法的层次,科学技术含量更高,准确性也大大提高了。此时孙亮还不满十六岁呢,三国时期是不是满大街都是柯南啊?
还有以真心换真情,善于打感情牌做思想工作,靠感化凶手破案的
吴国陈表是陈武之子,陈武曾是吴军精锐部队“无难军”的统帅,陈武在合肥之战中战死后,陈表以父荫继续在无难军担任大将。当时无难军发生了一起军用物资被盗的大案,惊动孙权,孙权派廷尉来查,发现无难军的一位基层军官叫施明的,平时经常坑蒙拐骗,占人便宜,嫌疑最大,便将施明逮捕审讯。然而这施明人品不怎么样,骨头却硬的很,无论怎样刑讯拷打,都快打死了他也没说一句话。这一下案件侦查陷入僵局,查也不是,不查也不是,反正廷尉是没辙了,只好把这一情况如实报告孙权。这时陈表主动向孙权提出把案件移交给他来办,得到了孙权的允许。
陈表一来,首先就把施明身上的械具解除了,让他洗了一个热水澡,洗到他感觉自己萌萌哒,又叫了一套肯德基豪华午餐,配上1982年的茅台,两个人大口吃鸡大碗喝酒,天南地北无所不聊,从中美贸易战聊到股市房价,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聊到崔永元和冯小刚,连续聊了几天,十分欢畅投缘。因为陈武陈表父子在无难军中素有威望,施明能够得到老领导的青睐,早已感动得不得了,加上又受了陈表的恩惠,越发觉得对不起老领导。他愿意向陈表表白一切,不仅供认了自己盗窃军用物资的犯罪事实,而且把共犯的名单一一列出。孙权知道这一情况后,对陈表赞叹不已,他赦免了施明的罪行,只对其余的共犯处刑。而施明经过这一事件,也改变了自己原来的坏毛病,成为无难军中的一员健将。
陈表的破案方法主要是心理战,基础是他们家族在无难军中的特殊地位,虽然技术含量偏低,但政治效果极佳。他不但及时顺利侦破案件、防止牵连过多、维系了无难军的军心士气,而且还培养了一名出色的将领,更重要的是,还突出了孙权的作用,为领导树立宽厚仁德的正面形象。而狄仁杰使用亢龙锏只顾突出自己的英雄形象,却反衬出武则天的阴险卑劣,两者政治效果的差距可不止一点点。
还有脚踏实地靠运用高科技证据破案的
其实,说到司法办案,还是运用证据最靠谱。靠观言察色也好,靠经验也好,靠推理也好,靠思想感化也好,主观随意性都很大,只能由极少数水平极高的天才侦探运用,一般的侦查人员大多没这水平,万一被一些心术不正或不负责任的人滥用,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唐律》规定要求“据众证定罪”,世界各国的古代律典也有类似规定,近现代以来更是确立了严格的“证据裁判原则”,因为证据具有客观性、可感知性,可以接受事后的检验和监督,“证据裁判”“无证据即无事实”是一种迄今为止人类能够创造出来的相对最靠谱的次优选择性制度安排。
在侦探小说中,虽然大侦探们破案多靠推理,但也常常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上,福尔摩斯之所以给人感觉非常靠谱,就是因为他非常重视证据。例如在“退休颜料商案”中,福尔摩斯已推理出被害人尸体的所在之处,但他并不自己动手,而是邀请警察前来寻找尸体,这样有利于警察勘查现场和固定证据,确保证据的原始性和取证主体的合法性。在其他的一些案件中,福尔摩斯还会给被害人家属或警察留下通讯地址,以便他们在向法院指控犯罪时能够通知他和华生出庭作证。
三国时期也有这么一位善于运用证据破案的教科书级别的大侦探,名叫国渊。国渊姓国名渊,字子尼,青州乐安郡人,《三国演义》中没有这位爷,所以他的知名度不高,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说过。其实国渊是挺牛的一个人,他是大学者郑玄的弟子,被曹操辟为司空府(后为丞相府)掾属,在曹操西征关中的时候,国渊已经升任至丞相长史,居府总摄留事,也就是说,在曹操出征期间,丞相府是由国渊在主持日常工作,可见国渊是曹操非常倚重的幕僚。
曹操西征期间,河间郡发生田银、苏伯之乱,国渊指挥若定,顺利平定叛乱,他请求赦免叛军中并非首恶的人,而且自己毫不居功,还对曹操说:“河间在封域之内,银等叛逆,虽克捷有功,渊窃耻之。”得到曹操的赏识,迁任魏郡太守。
魏郡即当时曹操统治中心邺城的所在地,曹操此举,是既让国渊任职地方积累工作经验,同时又不让国渊离自己太远,以便有问题能够随时找国渊商量,说明国渊确实是曹操极度信任的心腹。
果然,国渊出任魏郡太守没多久,就发生了写大字报诽谤攻击曹操的案件,追查作案者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国渊的身上。国渊仔细查看了这些大字报,发现里面很多词句其实是从张衡《二京赋》里面引用的。国渊计上心来,他不动声色,假装对案件漠不关心,他找来几个年轻的小吏,让他们多学习多读书,最好是读内容广博的《二京赋》,但《二京赋》文字深繁,不易明白,光是在网上看视频跟着念还不行,最好是找个老师当面一字一句地讲解,现在不都是知识经济、知识付费的时代嘛,花点钱没关系。几个年轻人在邺城里找了几天,果然发现有个大咖对《二京赋》很有研究,他们借口说光听老师讲解怕记不住,请求这位老师把《二京赋》的注释写出来,拿回去随时复习。老师一看还挺感动,我研究了几十年《二京赋》,还是第一次看见这么热爱《二京赋》的真粉丝,于是满口答应,写了好几张纸。这几个年轻小吏得到老师的笔迹,拿回去和涉案的大字报的字迹进行比对,确定是同一笔迹。国渊立即传唤这位老师来审问,把两份字迹拿给他看,这位老师无可否认,只好交代了犯罪事实。
国渊破案的关键,一是国渊知识渊博,郑玄的弟子可不是浪得虚名,能够发现大字报中的字句是来自《二京赋》,因此准确地限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特征,大大缩小了排查范围;二是不动声色,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暗中对熟悉《二京赋》的人进行排查;三是运用了笔迹鉴定方法,通过笔迹同一性鉴定,精准锁定犯罪嫌疑人,并使其无可抵赖。
现代的笔迹鉴定技术,是以人体神经科学为基础,根据条件反射锁链系统形成的书写动力定型为特征反映体,对书写痕迹进行同一性比较的技术。笔迹鉴定有严格的行业技术规范,一般需要经过检材预检、分别检验、比较检验、综合判断等程序才能得出是否同一的结论,还要防止出现模仿同一笔迹和有意改变笔迹的情况。
笔迹鉴定在现代已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在三国时期却是一门高科技。国渊的这起案件应该是物证技术史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