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新闻 > 你就是侦探:真实犯罪案件为什么吸引我们? |
|
|
你就是侦探:真实犯罪案件为什么吸引我们? |
|
前不久,当吴谢宇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被抓获。几乎在同时,记者们纷纷出动,使出浑身解数,走访曾见过他的机场安保人员,混入他曾经工作过的酒吧,生活过的小区,甚至一路嗅到他去过的理发店,更别提,早有人已经拜访了他的老家。夜场、旧居被拍摄下来,他常穿的衣服、在KTV里爱点的歌都被纷纷记下,有关吴谢宇的无数细节,从他曾经接触过的人口中吐露出来......这些,也许足以满足关心他的大众的好奇心,试图还原和拼凑吴谢宇的逃亡生活。更重要的是,这些信息,只要一台拥有互联网的手机就可以获得。
人们对受害者、罪犯以及相关人员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大众媒体上的形象。激烈的民间讨论由此产生,并反作用回案件所涉及的人员身上,极端时,当事人甚至可以收到死亡威胁。
很多国内的公众对此都有深刻的印象。当地时间2017年12月20日,日本东京,江歌案20日下午宣判,众多媒体第一时间直播和报道。当日,许多人选择在手机上收看实时直播。
媒体与旋涡
“一周前我才听说了这件事情,但现在人人都在谈论它。”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今日秀》节目中的一位主持人这样说道。Netflix 2015年发布的纪录片剧集《制造杀人犯》(Making a Murderer)上映后引起的轩然大波,已经不止于媒体界的关注。即使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掌握了最重要的证据信息,许多民众依旧确信被定罪的史蒂文·埃弗里(Steven Avery)和布伦丹·达西(Brendan Dassey)是无辜的。观众自发成立了支持团体,并开始请愿释放他们。同时,白宫甚至不得不回应人们对于释放罪犯的呼吁。
不得不否认,人们对于真实犯罪案件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就是大众传播媒体。大众传播媒体给予了犯罪故事一个广阔的舞台,也给予了大众消费犯罪故事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犯罪类报道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新闻“商品”,它的内容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媒体,这也直接导致了在媒体报道之中,犯罪类内容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记者们承担了一部分“破案”的工作:他们奔赴案发现场,守在遇难者家属门外,甚至自行寻找线索。与此同时,一些电视网络媒体也制作纪录片,从方方面面跟踪某些案件,甚至像纪录片《纽约灾星》(The Jinx)一样采访有着高度嫌疑的当事人。
2016年4月2日,英国伦敦。抗议者在美国驻伦敦大使馆前集会,要求释放斯史蒂文·埃弗里(Steven Avery)和布伦丹·达西(Brendan Dassey)。2005年,两人因涉嫌在美国威斯康星州谋杀特蕾莎·哈尔巴赫(Teresa Halbach)而被判入狱。这起案件因Netflix热播剧《制造杀人犯》(Making a murder)而引起关注,这部剧暗示了在逮捕和定罪这两名男子时可能存在不正当的行为。
在为史蒂文·埃弗里(Steven Avery)呼吁的人群之中,也有人对Netflix的报道提出质疑。(图片来源:《制造杀人犯》第二季截图)
甚至,在一些特殊的案件之中,媒体也会成为案件的事态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著名的黄道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与大多数连环杀人案凶手不同的特点就是(假设寄信人就是凶手的话),他给报社寄来了一系列信件,包括《瓦列霍时报先驱报》、《旧金山观察家》和《旧金山纪事报》(其中已知的22封里,有17封寄给了《旧金山纪事报》)。在《旧金山纪事报》收到的信件里,有些夹着含有密码的字符,寄信人希望它们出现在报纸的头条;有的甚至附上了一块血迹斑斑的布,并声称是从死去的出租车司机(受害人之一)衬衫上撕下来的。几乎与这些信件陆续到达报社的时间相吻合,同样是在1969年,一名男子打电话给旧金山警方,称自己就是黄道十二宫杀手,并在AM San Francisco节目中用电话直播连线。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黄道十二宫杀手的悬案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人们对它的兴趣仍没有减少。《旧金山纪事报》仍陆陆续续收到有关此案的信件,那间位于第五街和Mission街交叉口的新闻编辑室里,有一个专门的抽屉存放与此案有关的数千封信件和相关物品。而那神秘的密码中未被破解的部分,则成为许多解密爱好者到现在还在研究的课题。
旧金山警方发布通缉令,一名自称黄道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的男子向《旧金山纪事报》发送信件。1968年和1969年,黄道十二宫杀手在加利福尼亚北部持刀或开枪杀死5人。在他向警方和报纸发送嘲弄信件和包括占星符号的密码后,他被称为黄道十二宫杀手。
1969年10月15日,《旧金山纪事报》的头版刊登了据称是黄道十二宫杀手写给《旧金山纪事报》的一封信。(图片来源:《旧金山纪事报》)
“我就是侦探”:大众难以抑制的参与感
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解密爱好者面对着几十年前的案子仍保持着好奇心?即使自身与这些犯罪事件毫不相关,又是为何,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置身事外?
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验:沉浸在某个凶案节目之中,你也试图寻找帮助破案的蛛丝马迹;掉进网络的“兔子洞”中,不停挖掘线索;甚至,看到激动处,你想走上街头,去为这些你认为无辜的人伸冤,或证明那些暂时清白的嫌疑人有罪……不可否认的是,对于人性的阴暗面,尤其是一些离奇的案件,人们的好奇心永远是充足的——就像被称为“高智商犯罪”的吴谢宇案一样。悬念与转折,成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同时,Global News的一篇报道之中,多伦多大学的Jooyoung Lee提到,消费这种“现实生活中的恐怖”会让人们觉得他们是故事中的一部分,“能让人们在成为消费者之外找到一种使命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