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侦探新闻 > 华扬是一名血管“侦探”。 |
|
|
华扬是一名血管“侦探”。 |
|
在30年的从医生涯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科主任华扬选择了比较冷门的血管超声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摸索出了我国血管超声诊断的诊疗标准,被称为“中国血管超声第一人”。
近年来,华扬荣誉等身。很多患者从各种颁奖词中才知道,这位每年和同事一起诊疗15万人次的大夫,是一名肾移植患者,还需要定期做透析。
1989年,华扬刚迈入血管超声领域时,我国还没有脑血管疾病的无创检查技术,全国只有3家大型医院拥有脑血管超声仪,血管超声是不为人知、不受重视、诊断结果不被认可的冷门专业。
她最初接触血管超声,是跟一位外国专家学习了1小时。最初的专业学习,华扬只能反复温习、琢磨外国专家留下的几份文献,再结合过去的心血管超声临床经验以及解剖学、影像学知识,自己慢慢摸索。没有颈部超声设备,她就只能等病人做完检查后,或者其他医生下班后,再用腹部超声设备为准备手术或刚刚做过手术的病人做检查。
一本本机器说明书被她来回翻阅,没有血管超声仪器,她就自己学习使用仪器、调节仪器,将仪器性能发挥到极致,后来还有仪器生产商来向她请教机器相关问题。
在当时,华扬的诊断结果并不被临床医生所认可。华扬曾经通过血管超声将一位病人诊断为大脑中动脉狭窄,但临床医生不认可这一结果。华扬坚持自己的判断,最终通过血管造影证实了这一判断。自此,临床医生开始重视血管超声的价值。
1996年,华扬出国留学。也是在那一年,她尝试将颅脑超声与颈部动脉超声结合,开创脑、颈血管超声诊断模式。
此前,国内的颅脑超声和颈部动脉超声是分开操作的。在实际操作中,会因为超声专业医师的检查标准不同而不能在早期发现脑、颈血管疾病。华扬在超声实践中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对检查数据进行相互印证。几年后,在华扬的带领下,一套规范化的脑、颈血管超声诊断模式创立,并在全国逐渐推广,这大大提高了脑、颈血管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在这些基础上,她创立了一套规范化的脑、颈血管超声筛查诊断模式,打造了血管超声诊断的“金标准”。
血管超声检查不同于普通超声,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复杂的血管检查。将颈动脉超声和颅脑超声结合起来,再利用血流动力学原理进行分析,总共要检查22根血管。
华扬手中的超声探头在患者颈部、头部游走,血管图像逐渐在显示屏上变得清晰,并且随着脉搏跳动而有规律地发生明暗变化。依照经验和扎实的功底,华扬往往能从复杂的血管中找到发生病变或存在问题的血管。
早期,因为设备所限,血管超声没有二维结构图像,只有波形图,最终结果需要结合血流阻力、流向、流量,以及患者体征、病史等因素综合推断得出。华扬曾笑称,这诊断堪比福尔摩斯破案。如今的设备已经可以清晰成像,但华扬还是会综合病人的年龄、病史等情况进行判断。整套检查少则半个小时,多则一两个小时。
在同事眼中,华扬是一个严谨、爽朗的人,“在她身上你永远都看不到疲惫,仿佛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
很难想象,这位说话干脆利索、充满干劲的医生是已接受肾移植15年的病人。华扬说,如果身体再好一些的话,一定会甩开膀子大干一场。同事们都记得,有一次,华扬为监测患者的血流变化跪了3个多小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需要持续做血管超声监测,但有一位患者因颅骨较厚,不能通过常规的太阳穴部位进行脑血流检测,华扬不得不手持探头、双膝跪地,通过眼窗监测脑血流的变化。为了保证监测效果,华扬一跪就是3个多小时。
“华老师能这么做,我也可以。”华扬的举动,让学生们在敬佩的同时,也把她当作榜样。
近年来,我国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越来越重视。2010年,由300多家基地医院组成的脑卒中防治网络建立,华扬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和血管超声培训基地领头人。为了推动血管超声进步,华扬去过超过290家基地医院普及规范的血管超声技术。为了提高基地医院超声诊断水平,华扬一个周末甚至跑6家医院督导。
每年都有数百名超声科专业医师来到宣武医院跟随华扬学习。记者采访时,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医生正在接受培训,她说:“为期7天的培训从理论到实践,基本覆盖了血管超声的大部分内容。跟着华医生几天,我学到了很多之前没接触过的知识。”
对华扬来说,自己一个人的技术高超并不能推动整个血管超声领域的发展,血管超声专业医师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才是她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她说:“我一个人能给多少患者做检查?宣武医院又能做多少?只有各个地区都有标准的血管超声检查,才是真的造福患者。”
|
|
|